昨天上午,厦门公会在大巴窑宗乡总会礼堂主办了研讨会,主题是“会馆*青年*未来”。本次研讨会一方面盘点我国青年在宗乡会馆已有的成绩,另一方面邀请大家集思广益构思未来的创新。

现场有来自本地各会馆的领导、理事及青年团负责人等共300多位与会者。内政部、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孙雪玲女士刚下飞机就赶到现场,她是今天活动的主宾,前多任政府部门政务部长、厦门公会顾问曾士生乡贤和前会长林璒利乡贤也坐在主宾席默默支持。

厦门公会汪家裕会长上台致开幕辞,他说:“宗乡会馆是新加坡华社的重要组织部分之一,已成为华社的共识。厦门公会已经走了85年的路,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面对了不少的挑战,要继续地向前走,是否能培养出新的班子,是我会迈向一百周年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会回顾以往的青年工作,以展望未来,同时也希望大家集思广益为以后的工作定下方向。”

新加坡南安会馆执行顾问、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前任会长、中华总商会董事、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理事长陈奕福先生是第一位主讲人,他说“会馆、青年及其未来并不是新鲜课题,但是这个课题很重要,关系到很多会馆的未来!新加坡会馆在200年前就有了,比如曹家馆、粤海清庙、天福宫、福德祠、应和会馆等,不同籍贯的人先有庙宇,庙先执行会馆的任务直到会馆成立为止。老会馆在过去成立时的办会宗旨第一个到今天也没有变的就是:协助家乡人和会员融入这个社会。今天的会馆也一样,新移民来了,也要协助他们。

他谈到学者柯木林对会馆研究的真实数据,分享了过去的会馆会在新加坡政府还没有成立时,很多会馆互助会的地位非常重要,参加互助会相当于买保险;过去会馆协助家乡人和会友饮食起居、医病、教育、登记结婚,和融入这个社会,包括找工作,身后事,甚至还有船舶登记的史料;到人们从乡村搬进组屋后,会馆一向很活跃的助学金、奖学金等等由RC 发放,会馆没有增加功能,任务少了,会馆的责任下降,责任由政府担当,会馆的资源做些什么?

陈奕福会长语重心长指出:会馆召青年人来,来了以后干些什么,有什么可以发挥,会馆有什么活动可以让年轻人去执行,执行后对会馆文化、种族宗教的和谐,文化艺术方面是不是有帮助?让青年来到会馆既有得学习,又有得发挥,这是很关键的。要利用这些平台,要有场地、有任务,要舍得花钱,不给予,不鼓励就很难。其实会馆里面很多领导,在新加坡八十多个社区里都在服务,会馆要是有社会功能,就要走进社区,去做社会工作。未来掌握在我们这些领导手里,愿不愿意改变,有没有检讨会馆的核心价值,有没有想到整合资源合并扩大?我们会馆很多华族文化艺术的支持远远不足,过去舞龙舞狮、运动球队的支持、支持乒乓,这些也是会馆在帮助国家支持年轻人。

新加坡江苏会会长周兆呈博士,今年50岁了,他说他自己25年在新加坡,25年在中国。他以列数字的方式告诉听众,宗乡总会在1996年成立青年组,后来改成叫青年委员会。宗乡总会在2021年做过一次调查,通过问卷158间会员团体,一共2296个青年团团员,61间会馆40%左右的会馆设有青年团,男性占比66%,59%的青年团团员的年龄在31到50岁左右。

他讲解了宗乡总会青年委员会的三大职责:协同发挥本地会馆青年团,让会馆蓬勃发展更有朝气;推动本地华社的年轻一代与会馆建立互动;发挥组织平台作用,借助科技与新媒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宗乡总会的传统资源与人际网络价值,成为年轻人愿意亲近、接触的社团管理机构。

周博士说不论是历史悠久的老会馆还是新移民的新会馆,都面对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的契合,虽然多年来一直讨论会馆年轻化的问题,但并不是把年长会员和年轻会员对立起来,不意味着非此即彼,而是传承。他分享了青年委员会的活动,如“杰青联盟“,他把7位杰出青年奖得主凝聚起来加入了青年委员会,然后分享到其他会馆;用科技互联网吸引年轻人来加入,比如用chatjpt 来提供工作效率;举办宗乡青年体育节:各种球类运动和电子竞技;上个礼拜也举行了HAPPY TOGETHER 的相亲活动,现场有一对牵手成功,希望一年之后那对有好结果。以及在2022年协助会馆打造新媒体形象等。他说本次活动由新加坡眼和8世界在现场直播,会有更大范围的观众看到这次的会议。

新加坡泉州青年商会会长柯鸿景先生,以亲身经历讲解的在会馆平台上的人脉及互帮互助的感人事例,接手慈善事业,他以三心来概括:爱心、事业心‘、责任心。他说:“在社会上的发展,当我们有能力的话,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为社会上更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去奉献力量,就好像我们多年来在新加坡和中国做了许多慈善活动,世界因为我们的小小付出,会会更加辉煌和发展。”

柯鸿景会长参加晋江会馆20年,参加社团活动22年,一路走来,在会馆里面,他深深体会到六点的感受,一是会馆的力量,德高望重前辈的经验传承;二是 传承乡情,家乡的归属感,某合作,求发展;三是共享信息;四是聚会人脉;五是互帮互助;六是慈善活动。他期待给广大青年成长空间,要整合资源,与时俱进结合新的传媒和新的科技,领导要敢于授权不断创新,给年轻人敢于试错的机会,只要年轻人不反对,其他都可以尝试。

孙雪玲部长说昨晚从丹麦哥本哈根飞回新加坡,她带新加坡政府代表团到欧州的几个国家考察总生育率的问题,她说总生育率新加坡1.04,法国1.68,丹麦1.67。新加坡非常关助总生育率问题,是因为新加坡社会的老龄化。今天探讨的课题担心会馆老龄化,从年轻人的角度,从国家层面怎么让年轻人觉得安顿下来找个伴侣生孩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年轻人也可能会说加入会馆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兴趣就有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娱乐、生活、美食等等,不同的会馆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觉得年轻人可以从会馆的资源来找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很多年轻人觉得非常有压力,压力到想躺平,不干了,我们怎样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热情,我觉得让他们先欣赏先珍惜周边的点点滴滴,可能是婚育、饮食、家庭关系等等,在座的朋友人生经验非常丰富,能作为青年人的老师,这也是会馆的一大资源。我希望能抛砖引玉一下,从年轻人的角度去探讨有什么东西能吸引他们来加入会馆,希望大家从年轻人的角度去畅谈。

孙雪玲部长给主讲嘉宾颁奖后,厦门公会汪家裕会长给孙部长赠送纪念品,紧接着进入了问答时刻。

新加坡小记者网戴凯老师在现场第一个举手发言,她是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的理事之一,她问孙雪玲会长的华语为什么讲的那么好,是道地的新加坡人吗?部长回复说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大家都给她鼓掌。戴凯女士听了台上会长们的讲话谈到会馆要帮助新移民融入心情很激动,她说“我觉得新加坡我们对美食的品尝宣传特别特别多,人们都排队在餐馆品尝真实的美食,但是关于书和精神食粮方面,这个论坛我希望你们能够展开一下畅想。我是《亲子共学弟子规》的作者,去年新加坡世界书香日的华文读书活动,但是我的消息传达不出去,我希望会长各位会馆帮助一下我这个新移民,怎样把消息传达出去?”

与会者并不知道戴凯老师过去在本地的一间校友会做秘书助理,曾跟几百位年轻家长沟通过。她在疫情封城期间上网义教了150个年轻家庭,针对的他们的烦恼她特别为创作了《亲子共学弟子规》这套教材并附带学习本。她在现场问孙雪玲部长能不能帮忙把消息传出去,这并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那些担心孩童华文不好的本地年轻的家长们,和辛苦把儿女抚养大到老来空巢无人问津的年长者,她想给新加坡在世界上创一个文化的品牌,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也让未来的年轻人早日明白不受这一代年长老人的痛。

孙部长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周兆呈博士替孙部长回答道:“补充一下刚才孙部长回复戴女士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我觉得社会是有分工的,每个组织每个社团它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比如厦门公会,大家想到厦门公会的时候,中秋博饼非常好,这个本身就是美食加文化融合的;第二呢,美食和文化阅读并不矛盾也不冲突,我们有很多美食都写成书本文字,它其实就是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的结合;第三呢,本地其实文化活动很多,包括昨天联合早报举办的早报文学节和早报阅读节,开始正式开幕了,后面有一系列这方面的安排,当然大家也知道我之前在联合早报工作了16年,是做文化工作的,但是我觉得美食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还是很大的,所以我在五年前就加入了餐饮行业,这是一个文化和美食相向而行,并行不悖,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既需要美食也需要文化,既需要文字也需要餐饮。”

一位穿白衣的女士问陈奕福先生关于会馆的开放与联合会面对哪些挑战,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陈奕福回答:“本地有一些会馆会员人数不多,老龄化的问题,招不到新会员,但是他们有楼,有些有现金,有些没现金。有一栋楼干什么呢?有时候我们经过,发现楼用来打麻将,挂一些已经不在的人的照片,年轻人看了会去吗?会馆要找到对的领导来做对的改革。合并当然是不简单的事,但是只要各位到会馆来服务的领导没有个人的私利私心。如果你说不能卖楼,我说可以,你卖掉小楼你盖一个大楼,真的!我们回想一下过去的先贤先辈,我举个例子,陈笃生,他捐了多少地,捐了多少医院等等等,我们的李光前先生,我们的李氏基金,他可以把毕生财产的一半捐作李氏基金用来搞他的事业,李氏基金一直到今天有用不完的钱,不要天天找政府找慈善机构去募捐,你要确保自己本身有稳定的收入,本地有几十家会馆都有几千万上亿,你把四个店屋的单位凑在一起,这些过程需要领导愿意去改变和磨合,愿意策划和接下来的活动是不是真的有意义,年轻人来,你让他去执行,钱、活动、场地、这方面让他能来,才有吸引力,新加坡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走入社区,才能发展起来,我们也鼓励我们的团员到社区去服务。现在领导必须取舍,必须作颠覆性的改变,要不然一直讲都是在空谈。愿不愿意做出改变,这是挑战的关键,没有改变就没有未来。有些会馆一百年、两百年不变,那不行,变成博物院。”

一位新加坡小女孩问孙部长:“我可以加入厦门少年团吗?但是我不是从厦门来的。”

“可以啊,做我们的准会员!” 厦门工会的顾问前部长曾士生先生在座位上大声回答。

“青年团成立的时候,就是用态度来帮助青年学生来促进他们的兴趣,会馆的传统节日,把年轻人带出去,跟全世界的青年人去交流,去碰撞,让他们交到更多的朋友,科技的发展,与时俱进的,科技的发展,也是青年团需要推动和发展的。”

孙雪玲部长分享了她区内的年轻人在社媒上发布了消息,准备了一些卡片,卡片上有一些问题,比如:今年面对什么问题?下一年有什么愿望?她说:“由于目的性不是非常强,却来了很多年轻人。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是非常孤单的,连谈恋爱都不太会谈了,我们在想是不是要开办一个课程什么的,很多青年都特别宅,我们不要把命题放得那么明显,目的非常强,有时候解决问题不要直奔主题,直奔主题不会达到意想的结果。”

厦门公会蔡杰胜先生问孙部长:“讲方言会不会抵触40年来的讲华语运动,请问您个人或孩子们对方言的感情会不会帮助到我们扩展会馆的传承,对未来的希望有帮助吗?”

“讲方言对未来的帮助不大,回到五六十年钱的槟城,马来人印度人不管什么机关都会讲闽南话,因为它有商业价值,会讲闽南话生意好多了。包括我父亲小时候没有念书,但是他会讲很流利的马来话,因为它有商业价值,需要跟他们沟通。当然保留各自的特色要有,比如我们时常跟莆田人、兴化人,跟他们谈话,他们有时讲出笑话也很有价值,他们说越战的时候,他们能够突破美国的监控,是因为他们用莆田的方言在沟通,所以你将给他们的后代,他们说我们要学嘛,这是典故的价值,掌握好各自的方言纯属保留各自的文化。”

孙部长在现场说了两句方言,获得一阵掌声,她说:“要有足够的人用这个语言来交流,才能达到这个功能,语言不能强求。如果年轻人想学我们是鼓励的,如果通过方言去吸引年轻人,我觉得这方面的吸引力并不是特别大。”

一位穿白衣的女士激动地说: “我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我在新加坡已经15年了,从青年人变成中年人了,我想说的时会长讲的这个传播的渠道可能要深入社区有多方传播是很重要的,我从来就没有参加过一次厦门公会的活动包括今天的活动,是因为我的小孩在这边上兴趣课,然后我觉得我非常激动,如果我早一点知道,我也很愿意参与这个公会的活动,或者说尽我自己的一份能力为公会的发展做贡献……” 她的话音刚落,就要收到厦门公会的入会表格。

今年是新加坡厦门公会成立85周年的纪念,举办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从年初排到年底,包括二月三月举办了三期的闽南讲演会的口才班。下个月有闽南文化在新加坡国际研讨会,九月有做厦门公会的品牌” 中秋博饼千人晚宴“,10月11日是85周年的庆祝活动,汪家裕会长借此机会呼吁大家,请大家多多支持他们。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是新加坡江苏会青年团团长孙玲玲博士。

品学

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