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ward ceremony of the Nanyang Chinese Literature Prize points the direction and high hopes of literary creation.

今天下午两点,“春华秋实”2022 “第七届南洋华文文学奖”暨“第四届南洋华文青少年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图书馆16楼观景阁举行,同时进行了脸书的线上直播。

第四届南洋华文青少年文学奖首奖得主是华侨中学高中部的曹诗琪、次奖得主圣升英校的张嘉宸、三奖得主德威国际学校的卢处楚分别上台发表获奖感言,他们的获奖作品分别是《青鸟》、《泥人》和《幸福的盒子》。另外有15名优秀奖得主和作品分别是:

1.华侨中学的黄诗惠,作品《阴天和雨天》;

2.公教中学的金圣,作品《跨越时空的酒》;

3.圣尼格拉女校林纯恩,作品《绿豆汤》;

4.南侨中学 章仲平,作品《奶奶》;

5.圣公会中学黄乐欣,作品《再等一下》;

6.南洋女子中学张芷溪,作品《邂逅》;

7.德明政府中学姜如歌,作品《我德一生,您的世纪》

8.德明政府中学赵元祯,作品《沉浸体验》;

9.新民中学唐恺玲,作品《奇遇》;

10.德义中学蒋佳倩,作品《闭环》;

11.女皇镇中学刘嘉艺,作品《脱狱》;

12.华中国际学校王博,作品《致月与塔》;

13,裕廊西中学康靖一,作品《一路生花》;

14.圣尼格拉女校单久容,作品《致25岁的自己》;

15.国家初级学院罗宝惠,作品《第一次,最后一次》

 

本次颁奖典礼的主讲嘉宾是今年南洋华文文学奖得主希尼尔先生,他曾经是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主持人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游俊豪教授。

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讲师范静哗,笔名“得一忘二”,既是诗人又是翻译家。他连续做了几届南洋华文青少年文学奖的评审,他此刻评委的角度、高度和维度,从主题内容、创意构词、文体形式、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做了评审总结,给参赛选手指明了方向。

范老师先肯定了同学们的作品大多数都真实反应了现实世界,呈现了现实的内容,写了自己日常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社会、人生、现实,尤其是亲情、友情、爱情等感受,范围也相当广阔。然而他强调好的文学作品一定具有独特的创意,无论诗歌还是散文,从哪里开始写起,构思的起点,情节的支撑点,或者情感的出发点,都要写出作者的匠心,在这个维度上,大多数同学其实还需要努力,要学会摆脱我们的作文格式。创意不是方便快捷的方法和策略用来套用现实的事件。“

范老师表示,语言应用是评判文学创作优劣的重一个要指标,如何以具有个性、有创新的语言呈现意义,可以很浓烈细腻地描绘,也可以空灵留白的意志指向,关键是语言的使用要与作品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部具有审美意义的文本。我们很惊喜地看到,我们最优秀的获奖者,都是具有很强烈的语言自觉的作者。

传统的文学作品形式,主要有诗歌、故事、小说、戏剧、散文,致于议论文,因为它所强调的要以逻辑化的思维,清晰严谨的语言阐述和论述观点,通常不太符合文学语言创作作品的要求,因此我们发现一些作品写了议论文,不利于参赛。文学创作和作文写作不太一样。我们欣喜地发现除了故事、诗歌之外,很多学生的作品具有新闻体特征,也就是试图超越传统文体格式的限制,创造出更符合自己表达特性的跨文体,打破了过去传统诗、小说、故事散文之间的界限,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提及和鼓励的。

在情感表达方面,情感的真挚性是打动人的根本,而所谓真挚,应该有恰如其分或恰到好处的意味,这需要创作时情感要真实不浮夸拔高,不要太华丽,甚至反而要具有某种程度的克制需要语言上的准确、收敛和质朴。海明威所谓的”冰山理论“,在这儿也同样适用,情感表达出来的应该是”冰山浮水面上“的部分。我们发现很多作品,还会以语言的激烈程度或辞藻的浓度来表现冲突或者情感,也就是有一种人为的虚夸部分,语言的华丽来无法表明情感的真挚,如果能够对常见的桥段进行降维处理,反而可能创作出更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作品。他认为这一届的参赛作品不如上届。希望学生们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呈现真实的感受,找到独特的角度,摆脱常规的套路,就能创作出比较好的作品。

作家希尼尔现场谈了他这些年的文学历程和在微型小说方面的贡献,他本是一位理科生是德国公司的工程师,但是却酷爱文学,其作品题材丰富,有新诗、散文、小说,他的微型小说多次在世界比赛中获奖。他列举了年轻时和作家姚紫的一张照片,那张照片非常珍贵,因为它是姚紫在新加坡唯一的一张照片;他也列举了他自己年轻时受到老师的鼓励和书籍的启迪,从而爱上了写作,并在年轻时两次获得金狮奖,两次获得花综文学奖,他也参加或主办各种微型小说区域或世界赛事,

嘉宾对谈时,游俊豪教授身兼与谈人和主持人的双重任务,他简明扼要总结了评审团对新加坡作家希尼尔先生文学成就的肯定,提出了新加坡明天,和对新加坡文学的认知,从语境上点明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它不是一个孤岛,是高度连接接全世界的,那么新加坡文学也是连接全世界的,他非常看到刚才希尼尔先生在谈话中说到了“浮城”这样的一个概念,因为“浮城”的脉搏比“孤岛”更加有层次感。

评审从在地化、类型化、跨国化三个方面肯定了希尼尔先生的成就。由于时间关系,游教授重点谈了类型化,他说:“因为任何的一个作家要能够成为伟大的作家,他必须要是一个文体家,他不仅仅是要达到一些各种各样不同的功能,但是他如果能够往高一层面去做的话,必须推动文体的写法,比如说我们在上届获奖者许友明,他多年推动儿童文学的题材的一种建构,现在我们也看到了希尼尔先生多年在微型小说以及他所谈到的闪小说文类的推动。跨国化的方面,他说希尼尔先生做得也非常好,他代表新加坡与东南亚、中国大陆和台湾有很多的互动。希尼尔年轻时遇上了文学的贵人,新加坡青年学生的文学贵人也可以说是希尼尔,比如说我们中文系毕业的才子,毕业的推荐信就是希尼尔写的。”

观众互动环节也是人们非常期待的,游教授给获奖嘉宾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关于文体化和类型化,您在这边有什么要说的吗?比如微型小说,您大力地推动之后,新加坡的微型小说与马来西亚和台湾有所不同吗?”

希尼尔先生回答:“马来西亚也在推动,有南大校友会经常组织一些微型小说创作比赛,马来西亚的一些朋友都有在推动一种超短篇小说,都有在做块东西,我想如果要区别台湾、新加坡跟马来西亚,我相信题材本土化,我肯定写不过马来西亚作家写的他们本体内容,比如马来西亚很多优秀的小说是写热带雨林,写马共的体裁也受到台湾一些评论家的肯定,而这方面也许我们比较匮乏一点, 如果说区别的话,文体本身就是小说,最后区别一般都是体裁,另外就是技巧,技巧就是个别作家的造诣和才气,就不好模仿和抄袭。热带雨林和马共题材也有人说应该告一段落,除非新的发现和新的角度来看。最近我看花综奖比赛的一些评审说,比赛来到二十届了有一个套路,很多作品多少都提到了一些马共,但是很多作品并不深入……”

德明政府中学的赵同学问:“您认为本地作品是否应该脱离在地化?适当减少一些过度的个人本地的特色,适当往那种普世一些的文学去发展呢?”

希尼尔说:”不书写本地的一些体裁的东西,那么哪一个国家的人能期待其他国家书写吗?我认为书写土化体裁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和形式,你可以写穿越,可以写武侠小说,借古来反应现在的东西,都可以的,不要局限本土化,最后你还要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嘛!假设你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的话,任何作家应该是最先书写他最熟悉的地方开始,我认为是更加扎实一点。“

戴凯女士问:“请问用诗歌写故事,算不算文学作品?”希尼尔先生回答说诗歌写故事是文学作品,就像诗话小说,吸收能力非常强,境界更高,不容易做到。

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梁秉赋博士做了点睛之总结,他叫圣升英校的张嘉宸同学上台来跟希尼尔年轻时那张有作家姚紫的照片一起合影,启发人们记住这一刻,并寄望现场的南洋文学青年奖得主若干年后再回到这里获取我们的南洋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