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国家图书馆五楼举行了“历史的回顾——漂洋过海出南洋” 纪录片放映会暨讲座活动,主办方是南洋学会,主讲人是陈来华先生,评议林纬毅博士,纪录片作者是新加坡资深艺术家王良吟。
纪录片播放了四位民间收藏家的故事,有书画收藏家刘作筹捐了价值超过一亿新币的字画给香港“虚白斋”,新加坡海星电影公司书记兼丹戎巴葛英华戏院经理蔡文玄把大批电影剧本捐给香港成为香港电影业的库存,盆景大师莫泽熙的盆栽最终落户上海博物馆,民俗收藏家陈来华先生把大量文物捐给中国的走宝故事。
前三位收藏家都已故了,唯有今天的主讲者陈来华先生,还生活在生机勃勃的小红点,八十高龄的他,每天去买食物然后乘巴士去看望在病养在疗养院的爱妻。他希望用文物来回顾华人下南洋的历史,希望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多多认识和掌握。
现场除了一些以前的报道,也展出了他的诗集《多情的小伙子》和《南飞的箭》,一些年长者看到作者笔名马田,问他为什么把别人的作品拿来展览,陈来华先生激动地说那是他自己以前的笔名,他搜藏文物不是一种爱好,而是为保护移民历史、保护抗战历史的迫切使命感。他以南大毕业生著名诗人槐華的诗句“我为青松流泪,壮志被盆栽”来总结他自己救宝走宝的心情,以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道出他对中华文化和祖国的深情。
他捐去北京的馆藏被那里以“陈来华爷爷的玩具店“为专题举办展览教育儿童忆苦思甜;他捐去厦门的36种新加坡传统行业微缩景观,被珍藏在玻璃陈列柜中展示给世人,它真实地再现了新加坡开埠时期华人生活,可谓之为国宝级文物,取名为微型的唐人街。它栩栩如生,充满市井生活的情趣,让无数观众眼前一亮,驻足慨叹。他提到李光前捐助国家图书馆六千多万元,但是他们当年宝贵的照片却被遗弃。
(照片 陈来华先生提供)
他声情并茂的演讲打动了现场观众的心。一位老先生现场上台捐献他一副古董图,鼓励大家多多捐献文物给陈来华先生。
一位德士师傅会的女士感动地说:“陈来华先生那些展品本应该留在新加坡,不得已被四分五裂在不同的地方,走宝了,很可惜。“
当本次讲座的评议人林纬毅博士做了总结后,来宾们纷纷走向台前,争相与陈来华先生合影留念。
南洋艺术学院的刘丽莎老师特地来到现场,她曾被陈来华先生收集文物的热情所感动,写出他的故事再让学生们搬上舞台表演。
小记者网的戴凯老师临时得知讲座的消息也约朋友瑞峰赶来支持,因为十八年前,陈来华先生曾邀请她们一群刚来新加坡不久感到困惑失望的新移民家长和孩子们免费参观他的文物展,给她们讲红头巾的故事,鼓励她们在新加坡别怕吃苦,要坚强地生活下去。因为这些文物直接让人感受到自己跟过去下南洋的人相比,再怎么辛苦也比那时候强。戴老师把自己的一套新作《亲子共学弟子规》赠送给陈来华先生收藏,她说:“敬佩您千金散尽为收藏的精神,谢谢您当年的鼓励,这套首发的新书,敬赠您收藏,这会是未来的文物。“
与会的人们心中都希望新加坡别再走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