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凯
小时候,我在中国,通过邮票,认识了陈嘉庚,他是我得知的第一位新加坡人,毛泽东主席还为他题了词——“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来新加坡定居以后,我发现很多本地人根本不知道陈嘉庚,更不知道他在中国是多么令人尊敬!尽管2015年华侨中学门口的地铁站以“陈嘉庚”这位先贤的名字命名,去年开埠200周年二十元面额的纪念钞背后也有他的头像,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他的故事,甚至以前还有人给他个外号叫“傻大憨”。

1890年,16岁的陈嘉庚从中国来新加坡谋生,在他父陈杞柏的安顺米店工作。1894,父亲给他一笔钱回乡娶亲,他却用来在家乡开始创办集美惕斋学塾。
由于他父亲晚年生意破产欠了一大笔债,当时的新加坡法律规定“父亲欠债子免还”,本来可以不用替父亲还债的他,却以“诚毅”为重,白手创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到1907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二十多万新元的债务。
陈嘉庚将自己二十多年积累的财富,用于兴办南洋华人教育,他参与创办了道南、爱同、崇福等多所小学,让华人的孩子接受教育。1919年,陈嘉庚又发起创办了南洋第一所华人中学—-南洋华侨中学,他认定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学是国民的天职。

如果加上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兴建的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厦门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儿师范等等,他总共兴办和资助了118所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嘉庚学子,为中国建设和人类文明做出杰出贡献。而他那“诚毅”的人生信念,更是不断激励着后辈前行。




百年后的今天,新冠病毒疫情肆虐,陈嘉庚基金联谊会捐助百万件紧缺的医疗物资运抵武汉。

清明时节,后辈们不能像以往那样亲自到厦门集美祭拜,但是在鳌园的嘉庚墓前,集美大学全体校领导与留校学生代表参加了清明节祭扫活动,集体缅怀、追思校主陈嘉庚先生等先贤,并敬献花篮。





为了弘扬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社会正气,让英雄精神薪火传承,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第17季,特别报道了《华侨旗帜 陈嘉庚》。作为曾经的南洋华侨的领袖,陈嘉庚至今是海外华侨心目中的楷模,96岁的施金城,20岁离开故乡到印尼谋生,他工厂生产的铁钉一公斤只挣两角钱,老人一生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却从1984年开始捐资办学, 他投资20万美金在故乡福建安溪创办了培文小学,此后40年间,他先后创办了6所学校,被誉为“当代陈嘉庚”。

2019年9月施金城再一次回到福建安溪,就像嘉庚爷爷当年把大学捐给厦门一样,他把几十年分批投资的培文学校全部捐赠给家乡安溪。至今,海外华侨仍以陈嘉庚精神为旗帜,投资兴学之心蔚然,爱国报国之心不息。

为了表彰陈嘉庚为侨居国经济和文化教育作出的贡献,新加坡政府近年来把新通车的滨海地铁线华侨中学附近的车站命名为陈嘉庚站。这是很大的荣誉,因为新加坡的地铁站历来以地点命名,唯有这个地铁站以人名来命名。

今晚,我怀着无比崇敬之心赞赏这一专题片后,先贤的足迹与事迹点点滴滴都令人难以忘怀,甚至连节目的标语“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希望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也让人深思。
此刻,我希望更多的新加坡孩童能得知嘉庚爷爷的故事,并且明白新加坡当年这位“傻大憨”,他不仅是中国的“国家荣光”,也是新加坡的英雄以及东南亚的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