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i Kai
前天,“杂交水稻之父”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离世了,他1930年出生于北京,享年91岁,他是无党派人士,最感谢母亲从小对他的栽培与支持。“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是他一生的追求。
今天是他出殡的日子,他家乡的菊花均已售罄,人们自动自发为他送行,还摆上了几捆一人高的稻苗。网友感慨说:“神农来人间播下种子,留下满仓稻谷回到天堂。”
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袁老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给世界粮食做出了贡献,他先后获得中国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20多个重大的奖项。他曾经说:“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电脑上面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面才能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
袁老是这么说的,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出生在城市的他却整天泡在乡村的稻田里,甚至把他的母亲也从城市带到乡下,就连他的照片也几乎都是在田间手拿一把稻禾。
几十年来,袁老和他的团队足迹遍布各地稻田,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他们耕耘不懈,技术高超。近年来,他们仅用上三年五载,就可以把一片盐碱地、沙地变成一片片碧绿的稻田。他们研究的耐盐“海水稻” 看上去像芦苇,实际却是麦穗长、米粒红、植株高大、生长茂盛,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的水稻,潜力无限。

一个城市青年,为什么要去乡村受“汗滴禾下土”之苦呢?
因为袁老是一颗好“种子”!他说过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而影响袁老一生的身体、精神、情感、毅力之种却是他的母亲在他年幼时种下的。从袁老这篇“妈妈,稻子熟了” 即可聆听到他在世的肺腑之声: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袁老60年树稻。既然好种生好稻,那么,联想到树成栋梁人成才的时候,自然是一通百通,其中最深奥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因为好的种子是成才最根本的条件,而能孕育出种子的却是母亲,老师替代不了,女佣也替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