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履嘉庚脚踪 缅怀嘉庚精神
Uphold Kah Kee Spirit.
On 16th Jan, China Embassy held a Gala Dinner at Shangri-La Hotel to celebrate 2020 Spring Festival. Mr Lee Yi Shyan,Mr Sitoh Yih Pin, Mr Terence Ho Wee San, Members of Parliament, Dr Lee Suan Yew, Mr Lee Kuan Yew’s younger brother and over 600 guests from all sectors of Singapore attended the event.
Polar Bear On 18th Dec,Ambassador Hong Xiaoyong hosted a reception in celebration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Macao’s return to […]
今天下午,中国厦门集美大社鼓跑齐鸣,当地各角族亲代表济济一堂,隆重欢迎海外的20多位乡贤嘉宾入席,见证“集美社李厚基金”、“陈永和基金”、“陈嘉麟奖学基金”的医疗补助金、助学金和奖学金的颁发仪式。
昨天下午,陈六使的后人魏达人先生与作家韩昕余女士来到了怡和轩,组织了南侨机工赴华抗日80周年寻根座谈会,受到怡和轩名誉主席杨松鹤先生和蔡瑞华主任的热情接待。 到访怡和轩的与会者还有广东省南洋归侨联谊会吴多杰会长、新加坡南侨机工后人曾长缅先生、新加坡新跃大学及国家教育学院教学导师符懋濂博士、新加坡小记者网戴凯女士和狮城热线的合作摄影师鄢仁忠先生等。 魏达人先生是南侨机工的研究者,他在现场主持中说他因收到厦门寄来的资料,让他备受感动,从而开始研究南侨机工,里面有当年白雪娇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因她曾是富家女,自愿去做南侨机工。 提到白女士,达人先生感慨地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会消失,唯一不能消失的是文字。南侨机工是新加坡华社历史的一大部。当年南侨机工所体现的那种全民一心的凝聚力,在新加坡1965建国后到如今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油槽船泄漏事件;第二次是新世界大酒店倒塌,实龙岗路很多老百姓自愿救助;第三次是全民缅怀建国总理李光耀去世。人们如何权衡小爱与世界之大爱,小家与国之大家,是我们理应关注的。” 怡和轩名誉主席杨松鹤先生告诉大家:怡和轩曾经是南洋抗日筹振总会的总指挥部,陈嘉庚先生当年就是在这里号召募捐筹款支援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5000多名热血青年赴华抗战。当年为了预防遭日本人的迫害连名册都烧掉不敢保存。 来自广东省南洋归侨联谊会的吴多杰会长,在现场分享了他缅怀南侨机工的舞台剧创作《赤子丰碑》,以发生在滇缅公路上最悲壮、最艰苦的英勇战斗为主线,再现南侨机工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全剧共分:缅怀、抗日烽火、告别南洋、征战滇缅路、思乡、铿锵玫瑰、桥之魂—功果桥、归途、想起和不朽的英雄等十个部分。该剧在中国广东省侨办、暨南大学、华侨中专、华南农业大学、云南,以及马来西亚的独中、华小、华人文化街等地进行献演了十九场。首映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就发布了成功演出的报道。 吴多杰会长出生于新加坡,3岁时回中国广州,成了华侨。在新中国长大的他,得知南侨机工的历史后,决定把它整理记录下来。他说写一本书,出版一万本,最多才有一万人看,把他浓缩成歌舞剧,一直巡演下去,会有更多的人感动。 吴会长在现场分享了他创作的初衷,从艰苦的排练,到彩排和演出,他仅以每月8000-10000元人民币的退休金来担当一切费用,为了再现南侨机工的英雄故事,3000多人,历时10年。有一回,他到马来西亚的一所学校朗诵,朗诵到动情处曾一度哽咽,底下的孩子们笑他,这让他觉得孩子们不懂过去的历史,也无法理解那种大我的情怀。他提醒到:香港青年因不懂历史,造成现在的局面,希望这里能引以为戒,南侨机工的这段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应该载入史册,以教育后人。 新加坡南桥机工唯一剩下的后人曾长缅先生,在现场分享了当年他父亲的经历。父亲是修理汽车的,家境还不错,因为那时没有几个人能发动赴华抗战, 陈嘉庚出钱组织了机工, 好多人的良心与陈嘉庚共鸣。是因为当年陈嘉庚眼见日冦大举挥兵侵略中国,人民惨受烧杀掳掠,哀鸿遍野,就义愤填膺不忍见祖国伦亡,发起了南洋华侨救国运动,振擘—呼,万山回应,华侨们风起云湧,争相响应陈嘉庚的号召,陈嘉庚罄其家产,购买粮食,战略物资,无数汽车,组织了三千多位技工与司机,赶赴中国。 曾先生的父亲响应号召前去抗战。很多人甚至不会驾驶和修理车也要去,由此可见陈嘉庚先生的巨大号召力。此外,他父亲说抗战不是享受和旅行,机工要穿制服,在云南过军旅生活,很多人因水土不服生病。也有很多车被炸,他父亲见前面的车被炸就跳下去,结果脚断了。1000多公里的路上,常遇上有毒的瘴气,有些人停在丛林旁被蚊子咬中疟疾,要是遇上泥泞的斜坡,稍不小心就翻下去无影无踪。有大约1/3的人牺牲在途中。父亲说苏联的车不可用,因他们给的是被淘汰的车。但是,他父亲自己做零件把车修好。 由于时间关系,符懋濂博士还未来得及现场分享南侨机工的故事,但是他称赞吴多杰会长的创作手稿,他说现代人都用电脑打字了,手写稿反而更珍贵。他也把他的著作《唐代明道文学观与正统历史观的比较研究》赠送给与会者。 韩昕予女士为座谈会做了开场和结语,她高度赞扬了南侨机工的赴华抗日的人道主义精神,1939年2月7日招募南洋机工的文告首次见诸报端后,超过3200名南侨机工共分15批到中国去支援抗战,当中9批从新加坡出发,经海路抵达越南,再辗转进入中国云南。被称为“八十先锋”的第一批南侨机工,是由新加坡大华食品公司创办人白清泉率领。 笔者在此要提醒一下国内外的年轻读者,南侨机工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回顾日本侵略那段历史的时候,千万别忘记当年新加坡与马来亚是一体的,1965年过后,新加坡才被迫独立。但是新马一家,华人血脉相连的历史是不能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