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凯

今年是新加坡纪念开埠两百年。可是,你知道吗?新加坡的历史绝对不只是两百年,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加坡到底有多少年历史呢? 我专程赶到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采访了平时难得一见的戴柔星博士。

戴柔星博士出生于1969年,他的祖父戴松然在中国广东蕉岭出生,南来后从商。父亲戴钦宗,在马来亚森美兰芙蓉出生,从事电汽工程业。柔星在新加坡出生长大,虽然家里讲客家方言,但是他从六岁就开始学习中英双语,就读正华小学、华义中学、笃德高中,到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修汉学,他是本地倒数第二届的华校生。他拥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学士、荣誉学士、硕士学位,以及北京大学考古博士。

1958年,戴柔星博士的父母新婚时在武吉班让老家前的留影。前排坐者右二为其祖母徐秀菊,右三为其祖父戴松然。

为什么选北京大学考古这一行业?怎么考古?我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柔星博士的话匣子。他告诉我:“在决定研究方向时,是想要专精一艺,考虑过好几间,觉得北大最合适,所以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陶瓷考古”。

柔星博士自2008年开始专攻陶瓷专业,连续四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挖了好几个窑场。考古是苦活儿,得亲自动手挖,由平面开始一层层往下挖,最重要是看地层,挖坏就等于把时代搞坏了。考古与鉴定不同,是不谈价钱,不做文物买卖的。他先后参与了河北定窑、邢窑、浙江龙泉窑的发掘。之后,两次到非洲肯雅马林廸进行有关郑和船队在非洲东部活动的考古工作。每次考古都需要三到四个月之久。

 “考古是有原则的,我们做不了的,让下一代来做。比如秦始皇墓找到后,始终没有挖掘 。因为明代万历定陵在五六十年代发掘时,还没有能力保护文物,挖出来的衣服鲜艳夺目,但五至六小时后就变成灰烬。如果没接触到空气,没有氧化,东西不腐烂,1000年都是好的。目前禁止开挖任何皇帝的墓。当你知道里面有东西,但没有能力保护就不能动它。新加坡土质属于酸性,金器、瓷器可留下来,但是尸骨留不下。”听着他娓娓道来,我这个考古门外汉,竟然听入了迷,问题一个接一个冒了出来……

“对比新加坡和北京,在考古方面您有什么感受呢?”

 “新加坡陶瓷考古科班出身的目前应该只有我一个人,在北京期间获得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获益良多。两相比较,新加坡的考古工作还没有制度化,比如建筑工地发现了什么,不知找谁来处理。在中国可以找文物局,而新加坡文物局只是管理机构,并没有考古单执行挖掘。此外,新加坡人的历史意识比较淡薄,希望我们能推广和加强民众的历史意识。当挖土机看到文物不会不管它,即使没有法律,也不会破坏它才对”。

在东南亚方面,柔星博士在2016-2018在苏门答腊的亚齐进行考古调查,分析了古陶瓷片。现在正在分析新加坡出土的古代资料。一些相当早的证据显示,新加坡河口岸的贸易历史远超八百年。

新加坡出土的十三、十四世纪陶瓷贸易非常多。这样庞大的贸易量是有历史文献依据的。宋代赵汝适《诸蕃志》(1225)就记载了古代新加坡庞大的贸易量相等于东南亚强权室利佛逝的一半。本来担心这段记载是孤例,不足为证据,现在有了大量的出土陶瓷,证据更加充分了。此外,元代商人汪大渊1330年就写了新加坡,当时提到这里跟泉州贸易关系比较密切,那时就有华人了,就有贸易口岸。

这个青花瓷是在新加坡挖掘出来时,虽然已经破损了,它独特之美依然令考古学家震撼!目前,与它类似的青花瓷在世界上只有一个,被陈列在大英博物馆里。

明代海禁,东西出不来,越南、泰国、缅甸开始填补中国瓷器真空期。后来,海禁开通,漳州月港在1567开港 。从明太祖四年(1371)到隆庆元年(1567 )的两百年间,基本上没贸易,只有中间的正德年间(1506-1521)有一小段开通。故十五世纪的出土文物不多,十六世纪以后才开始恢复。直到1819年莱佛士登岸与马来苏丹签订合约,再到1824年把整个新加坡纳入殖民地范围,新加坡进入殖民时代。殖民时代文献丰富,没有考古工作的迫切需要。

未来希望能够发掘出新加坡的城址,18世纪英国人还看过那个城墙的墙基,城市规划时城墙才消失的,最希望把城址范围找出来,对研究就方便多了。当我们知道建筑城墙的工艺,就知道管理古代新加坡的人属于哪个文化,就对新加坡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了。

今年的开埠两百周年活动,基本上让新加坡人了解到这里的历史至少有七百年。但是,从目前进行的考古工作来看,还可以往上推。柔星博士已经掌握了新的证据,在本地考古研究上有了新发现,日后会公布。